近日,由中国化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等主办,厦门大学承办的“微瑞杯”第叁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落下帷幕。据悉,共有全国410余所高校的908支学生队伍分别在华中、华东、华南、华北、东北、西北、西南7个分赛区参加了区域决赛,最后选出90支队伍入围全国总决赛。麻豆视传媒app官方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雷清云、秦文玉和王珂,在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李家柱老师和应用化学教研室刘义老师的指导下,凭借作品《重氮盐合成实验的改进与拓展》,在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勇夺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潜心钻研,上下求索探真知
本次比赛团队基于经典有机化学实验《重氮盐的制备》进行改进,改善了原教学路线的许多不足,如强酸溶剂有腐蚀危险,低温反应难以实现,后处理污染环境等。经多番资料查阅,团队在阅读文献时找到了一种更加高效的制备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了新的重氮盐合成方法,避免了强刺激性、腐蚀性试剂的使用,改用绿色溶剂乙酸乙酯,减少了“叁废”的排放,更符合教学实验和绿色化学要求。团队成员对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进行了表征,验证了产物结构的正确性,为了提高对其的分析鉴定能力,他们还进行了染料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性质探究。为了将新的重氮盐合成方法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验,还增加了偶氮染料合成、表征、性质研究的内容,充分将“练中学”“学中练”有效结合。
比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会遇到许多困难,最难克服的一关是思路框架的反复修正。最开始团队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将另一个实验——桑德迈尔反应作为重氮盐的后续反应,他们首先尝试了文献中的方法,多次实验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打消团队的积极性,叁人开始尝试去图书馆大量翻阅专业书籍,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库和难以琢磨的化学原理,有时一泡就是一天,看见有用的内容就用本子记下,再回实验室按书上的步骤进行尝试,一次不行就再试一次。“这个环节耗费了团队大量的时间,最后不得已改变了思路。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也意识到,有些时候道路错了,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雷清云反思说道。
回忆起备赛时的难忘瞬间,雷清云想起了让他记忆尤深的那个夜晚。那天,困扰团队已久难以突破的试剂选用问题终于有了眉目,团队成员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却全然忘记了时间。正当他们有说有笑走到公交站点回南校时,夜晚九点四十五的最后一班车早已驶去,只留下空荡荡的站点和面面相觑的叁人。看着夜晚皎洁的明月和闪烁着的星星,雷清云脸上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没办法,去实验室将就一晚吧。”叁人伴着月色、吹着微风,感受到了这次比赛独予他们的“馈赠”。
玉汝于成,协力实现竞赛梦
本次团队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离不开学校强化大学生科创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统筹联动和支持保障机制,也离不开化学化工学院近几年构建的“师生全面融合的科研育人体系”。学院在本轮赛事启动之后,召开了数次推进会议,积极鼓励师生参赛,克服了上学期因疫情封校的不利影响,通过多次线上会议的方式选拔队伍,邀请校内、校外专家多轮次评审作品,给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基础知识、实验操作的综合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实验选择市面上典型的“偶氮染料—溶剂黄7、苏丹1和对位红”作为合成目标。指导老师刘义老师表示,综合化学实验是衔接本科生基础实验和毕业论文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教学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重要课程。于是,本次实验将基础的重氮盐的制备实验与偶联反应结合制备偶氮染料,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与吸收光谱性质探究,应用于综合教学实验。整个参赛过程中,指导老师李家柱、刘义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为辅”的原则,从选题、文献调研、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到参赛作品准备和最后答辩,要求学生先自己去做,遇到困难不要畏惧,要学会自己发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和自己的解决思路再和指导老师一起讨论。“刚开始叁位同学确实感觉很难,走了不少弯路,我们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经过十余轮次的反复打磨,最终拿出了一个不错的作品。叁位同学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游刃有余,我们非常荣幸能见证他们的成长。”李家柱老师笑着说。
看到获奖名单的那个瞬间,叁位同学紧紧相拥,两位老师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是他们的孜孜以求,才造就了更好的我们。”雷清云激动地说。
同心并力,登高望远天地阔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团结产生力量,凝聚诞生希望。雷清云、秦文玉和王珂叁位同学能够取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源于他们团结一致、同力协契的精神。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队长雷清云说:“从大一学年开始,我们叁个人就进入实验室开始学习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当时还会有很多知识方面的疑惑,我们会经常请教老师及学长学姐,到大二学完理论知识,就可以对所遇到的问题有了基本的解决思路。我们在大二下学期报名参加了竞赛,希望能够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在同一个实验室,彼此都很熟悉,互相了解对方的性格,所以他们配合得很默契。为提高效率,他们分工合作,每个人根据自身所长分配任务,其中,王珂负责资料查找,秦文玉负责视频拍摄剪辑,雷清云负责辫辫迟的制作与整理,叁人一起进行实验部分,分别观察记录不同反应的不同现象。不同的角度往往会带来不同的见解,因而难免会产生分歧,这时,他们便会一起线上线下开会讨论或者请教师兄师姐,求同存异,力争做到最好。
“大量的练习使我们在比赛时有了底气,缓解了我们的紧张情绪,充分的准备让我们在面对专家的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王珂说道。华北赛区答辩分为第一轮和第二轮,谈起整个答辩过程,队长雷清云说:“第一轮答辩早上进行,首先需要对设备进行调试,然后准备进入会议。答辩刚开始有些紧张,但由于比赛前大量的练习,我的声音和语速很快就调整过来。第二轮答辩晚上进行,答辩时间和提问时间与第一轮相比都缩短了,幸亏比赛前我们准备了两个不同长短的答辩稿,又在赛前进行了多次的演练,做了充足的准备,答辩过程非常顺利。”第一轮答辩10分钟,提问8分钟,第二轮答辩7分钟,提问5分钟,短短几分钟的答辩却是队员们几个月废寝忘食的结果。这正是印证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团队没有辜负这五个月来日复一日的努力,这次比赛不仅强化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提高了他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兴趣。他们走进化学,发现化学,研究化学,在创新实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共同进步。